重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欢迎您!
心首页 心知识 宽心百科 正文
新闻详情
学点儿心知识 | 当痛苦可以被言说

2025年01月15日 11:50

谭蔓


阅读文章前,我们首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1. 我喜欢当下的自己吗?

2. 我忽略过自己的感受吗?


你的答案可能指向一个更幸福的自己,也可能指向正在情绪泥淖里挣扎的自己,无论你的境况如何,我们都期待下面的文字可以以温柔的方式安抚你的内心。

我们希望通过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部分人格理论让大家对自己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心理学存在的一部分意义便是帮助我们将心灵上的痛楚清晰地描绘出来,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心发声。


1.你喜欢当下的自己吗?

思考这个问题前,想先问大家另一个问题:你希望自己过得开心吗?答案必然是希望。

比起一个自我否定的人,一个自我肯定的人显然会过上更加快乐的生活。那么,为什么还有人不喜欢自己呢?

罗杰斯认为,原因之一是他们总拿现在的自己与理想中的自己进行对比,进而因为二者之间的差异而产生不满

这里就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自我:“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是我们当下的样子,而理想自我则是我们希望自己成为的样子。


理想自我从何而来?





可能来自父母从小到大说的“你应该成为一个xx的人”,可能来自人群集体推崇的榜样。在群体的影响之下,我们不知不觉把那些外部标准内化,进而缝补到了理想自我的衣服上。

当大家都觉得“白幼瘦”才算美时,一个女孩就会希望自己更白、更苗条。此时,她依据外部价值标准来衡量自己,而不再用自己的体验来衡量自我。就这样,自我和体验分离,人们服从他人的期望,对现实自我感到不满,内心冲突和焦虑也随之而来

有可能你会有不同的观点:谁不希望自己更美呢?更美不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喜欢吗?谁不渴望被更多人接纳、被更多人喜欢呢?

追求美的道路当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这条路上衍生出的焦虑、不安,甚至是某些时刻的痛苦也伴随我们同行,渐渐形成抱怨、自卑甚至是某些时刻的嫉恨。

在那些自我怀疑的时刻,希望我们可以意识到,这并不是我们本人真的很差劲,只是我们太过看重别人的期待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就像我们将自己塞进别人的模子里。我们完全可以过得更快乐一些,不是吗?

当我们经历了这样的一番思考,凝聚出一颗坚韧的内心,再次踏上我们自己选择的路时,或许身上的包袱和负担会变轻,路上的风景也会变得不一样。


2.为什么你忽略了自己?

我们为什么会选择迎接他人的期望,

而忽略自己的体验呢?


罗杰斯的回答是,因为还存在另一股力量,它强大到足以让人们从原本的自我实现道路上转向,转而去寻求它的满足,这股力量即为“积极关注的需要”

生而为人,大家都渴望被爱、被重视、被喜欢、被接纳,这种渴望就是积极关注的需要。孩童时期,我们都听过这样的话:“如果你再打闹,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如果你好好学习,妈妈就带你去吃好吃的。”也就是,只有符合一定条件,我们才能获得积极的关注。

久而久之,我们便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建立在以满足各种条件为前提、取悦(包括父母在内)其他人的基础上

这便是罗杰斯人格理论中极富启发性的一个概念——“价值的条件化"(conditions of worth),意指人们只有在满足了某些条件时,才会感觉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所以,我们争先恐后、奋不顾身,追求他人希望我们成为的样子,而不是我们自己希望成为的模样。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内心会有不同的声音:迎合他人的期盼,是因为我们重视那些人,喜欢那些人,爱那些人。人是社会关系的集合,没有他们就没有我,我自然需要寻求他们的认可——我又不是寻求所有人的认可。

但我们想表达的是,寻求认同,不该是寻求自己被他人的期待同化的认同,而是自己先有一个期待,再去寻求与自己相似的认同。

换言之,便是一种心灵期盼上的“创新”,我们不再是那个被他人期盼而塑造出的人,我们是依据自己的期盼而选择成为的人

我们是人,都需要归属感,需要被联结,需要被认可。在满足他人期待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得到认可,或许能得到安心的归属感。

但随着时间推移,当你某些时刻安静下来,是否会感到一种灵魂上的疲惫,是否感到一种生命上的空虚?

思绪归于内心的田野,你寻找自己真实的期盼,那些看到的风景被各种“如果”的条件遮挡,而自己真实的期盼则埋藏于田野深处:


你是谁?为何来到这里?



本来饱含自己精神元素的田野被他人的“如果”条件填满,你是否会在某些时刻感到强烈的无价值和无意义?

这种精神世界的空茫与贫瘠正是罗杰斯想要提醒人们关注与正视的现代“顽疾”。

在我们感到“人间失格”的时候,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这样一条路:我不知道自己期盼什么,但我已然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到这个地方的,我可以继续前进,我可以找到自己。无论道路如何,幸福是可能的。


3.幸福就在自己手中

罗杰斯理论的“现象学"视角理论认为,是人们对于现实的主观感知(而非客观世界本身)在支配着我们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换言之,我们通过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建构来理解世界和组织行为。

我们依照已有的经验去看待世界,潜意识以为“我们的经验便是我们的现实”。一个大学生错过了考试,便觉得天塌了。但在另一个大学生眼中却是小事——毕竟还能补考,不过麻烦一点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永远不要轻易评判他人的悲欢


   

   


在现象学观点的指引下,罗杰斯将体验视为最高权威,每个人都是一个“正在体验着的人"(experiencing person)

的确,过去已成四散的云烟,无法改变;未来仍未到来,亦无法确定。唯有现在,唯有当下的体验是我们能感受到的真实。唯有现在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为才能对下一刻造成影响。

无需慌张,无需焦虑,相信未来的自己,把握当下的时光。

在每个情绪翻涌的深夜里,在每个迷茫徘徊的路口旁,在每次自我怀疑的挣扎中,希望这些文字可以给大家带来一点慰藉: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并没有错;我们可以描述出自己的痛楚,可以认知到我们挣扎的来源,让那些困扰于心的东西如同河流般流淌而出。

每个人都在走自己选择的路。

让痛苦可以被言说,

让脚步走更远的路,

衷心祝愿你之后天光坦荡,行且心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