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有人应该都读过很多关于自律的鸡汤,知道自律的这个重要性,但为什么行动上却很难去做出?欢迎来到本期“幸胡不楠”,我们一起来探析自律为何这么难?
每个人都不愿意去改变自己的习惯,因为改变习惯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许多人在尝试着自我改变,失败之后会选择接受现实,继续按照原本的轨道生活。所以说,习惯是个人欲望和所处环境的调和产物,想要改变习惯个体的欲望,或者是所处的环境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但这两者都是很难轻易改变的,这也就是解释了为什么实现自律如此的困难。
在《自律力》这本书里面作者提到,我们之所以觉得自律困难,是因为我们总能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来安慰自己,获得心理上的一个平衡。比如你说要早睡早起,当你准备睡觉的时候,可能打开手机安慰自己说再看五分钟,结果不小心刷了两个多小时。如果我们把每一次计划的中断都归咎为外部世界的打扰,那只会降低你的自律,出现了明日复明日的悲剧循环。
当我们很想去改变的时候,我们就会制定各种目标和计划,但这样的计划是用来实现的还是用来缓解焦虑的呢?比如线上课程比和另类的成功学培训机构,他们都是一边制造焦虑一边告诉缓解焦虑的药方。此时计划的功能则是通过幻想来提供一种虚假的希望。
其实,目标的本质是张力。它是一种心理上未完成的状态,而且在达到目标之前,这种张力不会随着你的行动而消失。在心理学里面有一个叫做格式塔的疗法,指未完成事件会一直留在我们心里隐隐作痛,我们一直都会想办法以某种方式去完成它,那这样的目标才能够有足够的张力来支持我们自律下去。
TA们往往会过度地以外部的规范和准则,对自我进行评判和约束,觉得自律非常的困难,然后越想自律,却被这个懒惰打败,可能是因为你陷入了自虐式自律。在这样的一种思维状态之下进行的自律肯定是不够健康的,也往往很难持续下去。
健康的良性的自律和自愿式自律之间最为显著的一个区别就是:个体与自己是自我关怀的一个关系还是自我批判的关系。
“自我关怀”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Kristin Neff提出,她指出大多数自我批判的想法都是采用一种内心对话的形式,当人与自己是一种自我批判的关系时,就如同脑内一直存在尖锐消极的指责声音,如果我们的自律是在被内心的声音疯狂贬低和否定自我当中展开的,这就会使我们情不自禁的想要去逃避这种声音,进入破罐子破摔的自我放弃。那么相反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我们不要那么轻易的陷入自我否定,而是可以不断的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快乐地展开自我提升,这种快乐会让自律变得更容易坚持下去。
最后给大家推荐两本关于此类书籍,一本叫《自控力》,一本叫《微习惯》。希望这个两本书里面的一些方式方法,可以帮到大家来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
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M·斯科特·派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