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欢迎您!
心首页 心知识 宽心百科 正文
新闻详情
生活中的心理学丨我们记得,他们就还活着

2021年04月16日 15:37

助管

我们记得他们就还活着

C3B8F

在很多人的眼中,死亡是一个悲伤又恐怖的字眼,意味着永别与悲痛。《寻梦环游记》这部影片却告诉我们真正的死亡并不在于肉体的消亡,而是在于被亲人遗忘。

也就是说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你悄然离去;

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真正的死去,整个宇宙都不再和你有关,从此以后不会有人知道你来过。

其实关于死亡这件事实,你的痛苦与哀伤并不是无用功,那都是关于生命的记忆,而记忆恰好维持着另一个世界的运转。虽然我再也看不见你,但是我们之间的爱并没有断。当我不记得你的时候,才是你生命的终结。

致敬英雄

7DC19

人民日报在清明节当日

发起一个话题

#我们记得他们就还活着#

阅读量达到9050万

获得3万次讨论

如果他们还活着

将会看到怎样的中国

李大钊会看到

一个个青春之我

创造着青春之中国

方志敏会看到

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

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

今年清明,缅怀!铭记!

我们将永远记得他们

致敬英雄!

把哀伤留在清明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清明节的很多仪式为那些没有机会哀伤,或者没有解除哀伤的丧失者,提供了一个哀伤的机会,它有着重要的心理动力学意义:

  • 通过固定的仪式,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完成与丧失的客体的分离;

  • 众人聚集得以分享和获得支持;

  • 所致悼词和个人对死者的哭诉,意味着个人的冲突和痛苦,用社会和文化可以接受的方式得以表达。

哀伤的过程,起到最实际的意义是,舒缓情绪、避免形成创伤。在这种仪式化的哀悼过程中,人们由丧失带来的痛苦得以修通,使丧失不带来创伤。

40061

清明新的纪念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仅可以用回乡祭扫、去烈士陵园献花的方式纪念先辈,也可以通过参与话题讨论、共同观看视频、网络墓地(包括豆瓣的“网络公墓”小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正如德国民俗学家保·辛格尔认为的那样, 现代技术世界的发达表面上造成了许多不利于民间文化生存的条件,但在现实上现代技术世界的时间感及交通、大众传媒造成的跨越式的空间, 以及社会分化的强化, 促使民俗活动的节奏加快, 为民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涵盖面。

我们通过共同纪念的这种仪式,更好的铭记先辈,加深了文化认同,以更积极的姿态面对生活。

联系我们

如果你无法面对亲人离去的悲痛

或者无法接受一段感情的消逝

沉浸在痛苦里面

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生活

可以尝试着联系我们

当然,只要你有困扰

我们时刻准备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我们的预约方式:

1、通过官方网站进行网上预约。

预约网址:

http://psyhelp.cqu.edu.cn/

2、通过微信公众号【重庆大学心理

健康教育中心】进行预约。

(导航“重庆大学心理健康

教育与咨询中心”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