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切实提升我校心理育人实效,建构和谐校园氛围,心理中心于3月20日下午在虎溪校区开展了“当幸福来敲门——积极心理学带你走进国际幸福日”主题活动。本次活动是第十三届校园心理文化节的重要内容之一,由能动学院承办。在“室内+户外”多个场景中,通过理论讲授、互动体验、游戏实践等多种形式,吸引了近200名师生参与。

科普讲座带领师生构建科学的幸福认知体系。讲座由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课程教师、《心·承》栏目创办人胡楠主讲。胡老师以积极心理学“PERMA幸福模型”为理论框架,系统阐释了幸福的五大要素,即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专注投入(Engagement)、正向关系(Relationships)、人生意义(Meaning)和成就体验(Accomplishment)。讲座中,胡老师通过“幸福手势测试”进行现场互动,在语言暗示下,现场绝大多数师生表达体验到较高的幸福感,这充分印证了幸福能力具有可培养性、建构性的科学论断。此外,胡老师还结合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的著作《持续的幸福》、“非暴力沟通”理论,重点剖析了大学生常见的“回避”“焦虑”等人际交往现象,鼓励同学们积极建构自己的支持性人际网络。

实践赋能引领师生沉浸式感知幸福温度。户外实践活动中,主持人同学通过“幸福能量站”趣味互动引导同学们分享、讨论日常校园生活中的幸福事件;“幸福盲盒”活动中,运用匿名烦恼卡引导大家传递朋辈互助与温暖,积极为消除烦恼、提升幸福感献计献策;“时光信箱”活动中,同学们将对未来的幸福期许制作成心愿卡片,能动学院将在未来特定日期将这份心愿邮寄送达,为同学们带去跨越时空的惊喜。

在心理中心的指导下,学生小橘灯心理协会成功举办了“国际幸福日”主题活动。活动分别在A区小竹林和虎溪校区一食堂南广场举行,吸引了众多学生积极参与,现场氛围温馨热烈。


本次活动设置了多个丰富多彩的互动环节,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传递幸福理念,提升学生的幸福感知能力。
在“校园探春”环节,同学们漫步春日校园,收集花草树叶,制作个性化明信片,写下对生活的感悟或对他人的祝福,感受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领养海藻球”活动吸引了众多同学参与,大家亲手DIY海藻球生态瓶,赋予其独特的生命力,在创作过程中培养责任感与成就感。
“接力画画”环节则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展开,同学们共同完成画作,激发创造力的同时,也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共同诠释“幸福”的多元内涵。
“带小玩偶回家”同样很受欢迎,趣味套圈为同学们带来欢乐,小小的玩偶成为温暖的陪伴。
此外,在“夜里彩色的愿望”的环节,同学们通过刮画纸描绘内心愿景,鼓励大家勇敢追逐梦想。



活动不仅让参与者收获了快乐,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一个积极的理念——幸福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由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汇聚而成。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原本陌生的同学因为共同创作而相谈甚欢,内敛的同学在志愿者的鼓励下勇敢表达,每个人都在活动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密码。

幸福不仅是一种感受,更是一种能力。幸福日活动助力培育同学们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也激励大家在未来的生活中主动创造幸福、传播幸福。每年的国际幸福日只有一天,但每个人的幸福感可以充满生活的每一天。幸福也不是人生追求的终点,永不停歇的成长才是青年学生奋进的目标。学校各部门将全方位、全过程持续为我校师生创建温馨温暖的校园环境,助力同学们在高幸福感的校园生活中不断追求卓越。